文章来源于:商界时尚咨询官方,作者:商界时尚咨询官方,编辑:小孟,封面图:可隆。
可隆,之前在国内也被叫作科隆,1973年诞生于韩国。可隆以露营和登山服饰起家,凭着高性能和耐用性,成为了韩国数一数二的户外品牌。不过,在国际上,可隆只属于二线,销售范围主要局限于东亚,在欧美基本没什么名气。而在安踏集团里,可隆的定位比Fila更专业,比迪桑特更时髦、更都市化,又比始祖鸟更便宜,场景更轻巧。
在各大平台的营销加持下,可隆甚至像始祖鸟一样,受到了体制内的追捧。
可隆(KOLON SPORT)从源头上讲是一个韩国品牌。在韩国有句流行语:「不孝有三,不游张家界为大。」从这句话里我们就能看出韩国人对于爬山这项运动的喜爱,甚至上升到了「尽孝」的高度。
根据韩国山林厅在去年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七成韩国成年人每月至少登山或漫步山林一次,登山人口占比74.1%——登山、徒步已经成为了韩国人的「全民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大众日常生活习惯,韩国自然涌现出了一些专注户外休闲的品牌,可隆便是其中之一。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李东灿就创办了可隆株式会社,成为第一代韩国纤维工业的奠基人之一,而「KOLON」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源自韩国(KOREA)和尼龙(NYLON)的结合。与大多数户外运动品牌最初的故事类同,有钱有闲的老李十分热爱登山等户外运动,但在当时的韩国几乎没有专业户外装备,于是他决定亲自填补市场的这一空白。
1973年,KOLON SPORT正式成立。依托母公司在化纤和材料上的技术储备,创立不久后,可隆便发展出一条顺畅的经营逻辑——早期专注于为登山和露营设计专业装备,凭借高性能和耐用性,迅速成为本土户外爱好者的首选。
然而,一个品牌仅仅依赖登山市场显然是很容易触碰天花板的,并且在韩国相对有限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想要在全球专业户外赛道占据一席之地,更为艰难。于是,可隆决定走出国门,在更为极端的场景下测试品牌装备性能,并为自身打开声量。
安踏收购FILA尝到了甜头后,陆续在市场上寻找新的「合作」机会——2017年,安踏集团宣布与可隆母公司合资,获得可隆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独家经营与销售权。安踏大公子丁思榕正式进入该品牌全权负责。收购一家业绩平平的国外品牌,用各种形式宣传包装,并对产品进行涨价,让品牌完成升级,已经是安踏的惯常操作了。这几年,丁思榕发力生活方式户外赛道,通过密集营销,显著提升了品牌曝光度,带领可隆赚了不少钱。
2020年,露营热潮启幕,让可隆在国内的发展彻底踏上了增长的快车道。尤其是今年的前9个月,可隆的收入增长了50%,品牌地位逐渐提升。细分到地区市场上,在东北,可隆已经和始祖鸟一起成为了「男人最好的医美」。甚至有东北博主调侃:十个男人八个可隆;都在穿可隆了,貂都没人穿了。在2024年上半年的财报中,包括可隆和迪桑特在内的安踏集团旗下其他品牌,收入同比增长41.8%,达到46亿元,成为安踏新的增长曲线。
在门店选址上,可隆也偏向中高端商圈,每到新城市开店,便举办露营展或艺术节等社群体验活动。近年来,可隆更是频繁开设多个特色门店,例如在上海上生新所开设了全国首家品牌文化中心「KOLON 1973」独栋店、上海新天地新里开设的「KOLON KRAFT」零售空间,后者也被装饰成雨林空间,分设登山、徒步、钓鱼、露营四大场景,持续讲述品牌生活方式故事。随着可隆的快速扩张,品牌也在受到更多的审视。
消费端,一些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质疑,吐槽羽绒服质量参差不齐,清洗几次后掉绒严重,耐用性存疑等问题。而品牌国内外不同的运营主体所产生的价格与质量差异,也遭到了不少抱怨。
而在品牌发展前景上,可隆未来的增长空间或许也存在隐忧?如今中高端户外市场越发拥挤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预期难言乐观,品牌似乎正在迎来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保持独特价值,并克服「被取代」的风险,或许是可隆最需要回答的问题。
文章来源于:商界时尚咨询官方,作者:商界时尚咨询官方,编辑:小孟,封面图:可隆。
相关文件为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国户外运动产业的增长势头早已十分强劲。
2025年的鞋服行业正呈现“东升西落”的鲜明态势。
这次高层换血背后有何深意?它是否与母公司安踏的全球化战略有关?
近年来,自行车行业已将更多的自行车组装和制造从中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可隆,之前在国内也被叫作科隆,1973年诞生于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