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精练GymSquare,作者:Yan,编辑:小孟,封面图:精练GymSquare。
攀岩需要上肢力量很强吗?如果是资深健身人呢?
攀岩圈里有一句黑话:“引体拉得好,攀岩不用脚”,强壮的上肢是健身人去攀岩的天然优势,成功的正反馈来得更快一些。但攀岩和健身不同的发力方式,也给健身人设置了新的挑战——协调发力,将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串联起来。
从一个人训练,到一群人一起爬线,从涨重量到涨难度,攀岩的挑战性、社交性和趣味性,吸引着更多健身人走进攀岩馆,从下班后健身转向下班后上墙。
2023年9月小红书评选“年度户外之最”,攀岩挤进前十,在《2023户外生活趋势报告》中,也将攀岩列入了品牌四大TVC广告主题中,和徒步、野钓和骑行三大热门项目并列。
北京COG/COB攀岩馆创始人@四两 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COB紧邻F45综合体能训练馆,两个馆有交叉会员很多,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撸铁选手体验过就迅速爱上,“有健身基础的人,很容易在攀岩中迅速得到成就感,也就因此留下了。”
随着攀岩入奥,攀岩的风随着东京奥运会周期刮起来。北京岩时攀岩馆创始人@魏俊杰 透露,“作为岩馆从业者、岩点和攀岩鞋代理商,我们观察到一年订单数量以25%的速度在增长,单北京去年岩馆数量增长40%。”过去一家岩馆服务周边5-8公里用户,现在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小。
但与此同时,岩馆规模、定位也在逐渐分化。比如岩时西三旗店,作为一家综合性岩馆,即使位置偏远,也是北京岩时4家岩馆里流量最大的一家,周末甚至有岩友从40-50公里外来训练。而诸如香蕉攀岩的连锁规模,已初见体量。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走进攀岩馆,健身的人,把攀岩当作力量的试炼场,不健身的人,也将攀岩当作走进运动场的第一次尝试。
01
人类会在不同阶段爱上攀岩
很难有人拒绝对高处的向往,一方面来自于对从上往下看的视角的渴望,另一方面,人类期待在困难的事情上,证明自己的力量。
对攀岩的误解,通常来自于“有手就行”,“对上肢力量要求高”,但攀岩是一项力量、技巧和策略集合的运动,可以大力出奇迹,也可以润物细无声。
室内攀岩分为三类:抱石线路、难度线路和速度线路,抱石指的是5米左右的矮墙,下方有软垫保护,双手碰到结束点视为结束,难度从V1到V10依次递增;难度指的是10-25米不等的高墙,又被称为大岩壁,上方有绳子保护,包括自动保护、顶绳和先锋,爬到顶端视为结束,难度从5.6到5.14依次递增;速度线路也在高墙上进行,有自动保护器进行保护,线路固定不变,用时短者获胜。
| 图片来源:Camp4攀岩馆 抱石线路
以抱石和难度线路来说,每一条攀岩线路都融入了定线员的思考,就像在出一套考题,爬线者不必拘泥于唯一的解题方法,可以揣测定线员的意图,也可以“气死定线员”,力量决不是决定攀爬能力的唯一因素。
“女性的攀爬技术更加细腻”,这几乎已经成了岩友的共识;大力者可以暴力引体,柔弱者则可以通过不断转换重心向上;190cm的攀爬者能偷鸡(靠身高投机取巧完成),比如直接站起来,150cm的攀爬者能展现更多手法、脚法和重心转换的技术。
事实上,攀岩是一项真正老少皆宜、不分性别的运动,不同身体条件和身体能力的人可以找到不同的beta(攀爬方法)。只要你能完成,任何方法都算数。
这也正是近一年来攀岩逐渐大众化的原因,魏俊杰和四两分别提到,性别带来的力量差异并没有体现在攀岩上,一直以来,攀岩用户男女比例基本保持45%:55%,女性偏多。最近一年,随着东京奥运会、杭州亚运会等赛事进行,加上社交媒体如小红书的推动,攀岩正在变得大众化和年轻化,原本25-40岁的年龄区间开始左移,小白、户外人和健身人也在走进攀岩馆。
对于有健身基础的人而言,攀岩的乐趣来得更快。2016年就开始健身的@施瓦辛格·雪提到自己的攀岩入坑时刻:原本只是带着孩子去体验,当时看到一个女孩子在一条仰角V2上尝试了很多次都失败了,不免疑问“这很难吗?”自己上体验课试了一下,没想到一次就完成,“这几年健身真没白练!”
加上长期健身带来的有力肩背,她很快就能完成比较高阶的动态动作,“看起来很帅,所以就一直装了下来”。健身人的肌肉作用远不及此,肌肉线条明显,爬起来非常有观赏性,发朋友圈和小红书就能获得更多点赞,这也是一种正反馈,另一方面,肌肉也能保护自己避免受伤。
弊端也在于此,力量太强,反而影响技术的钻研,过度依赖上肢,忽略了重心转移的技术,以及腿和脚法的应用。除此之外,又想健身又想攀岩,则会陷入“又怕肌肉不够大,又怕肌肉练太大”的纠结——又想有强大的肌肉,又想灵活地飞檐走壁。
但攀岩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健身人,大量手指抓握的自重动作会带来握力的增长,重心转换的过程中,协调发力能力和核心稳定性会得到锻炼,单侧发力比如单臂锁定、单腿站起也会锻炼到深层肌肉能力。健身人戏称,“把死肌肉练成活肌肉”。
更何况,攀岩还会应用到手臂、肩背的小肌群,这给健身人大刀阔斧的肌肉线条上,又雕刻出很多细节。
02
心流与解压
你的对手只有一面墙
2023年在北京连续落地两家攀岩馆的Camp4创始人正前提到:“工作压力比较大的用户很容易爱上攀岩,把攀岩当作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处于望京互联网圈内的COG,则是把平日营业关门时间调整到24:00,周边互联网人即使加班也能快速过来爬一会儿再回家。
工作里的不如意再多,不可控的事情再多,来到攀岩馆,你的对手就只剩下一面墙。不能生气,也不能较劲,只有将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状态,才能靠近顶点。
这个过程很容易进入心流,面对一条过不去的线,即使有高手指点,但限于身体条件差异和技术水平的差别,攀爬者需要独自一人去解答属于自己的难题。有时会需要在脑子里模拟很多遍上墙的动作、运动轨迹和发力,这是高压工作中难得的,独属于自己的时刻。
攀岩的上瘾,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快速反馈机制,一条抱石线平均30秒就能完成,成功或者失败都是即时反馈,如果成功是一种“爽”,那失败之后快速复盘重新尝试,又是另一种“爽”,调整手点和脚点,再沉住呼吸,或许就能完成。
没有人喜欢失败,但我们会喜欢只差一步的成功。
攀岩馆有一类常见的场景,当一个人完成不了一条线的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人站到这面墙下,一起讨论如何攀爬更容易成功,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直到有人成功完成,所有人都为ta鼓掌,即使他们并不认识。
这是攀岩这项运动所带来的特别的社交:陌生人,我也为你加油。见证对方失败无数次后的成功,激动程度或许不输于自己的成功。
一人撸铁,不如众人爬线,攀岩的社交性,正在吸引大量健身人。
03
开始攀岩
你甚至不需要一双鞋
尽管健身人士开始攀岩可以快速上手,但暴力爬线可能很快进入瓶颈,需要进一步开发身体功能和协调能力。
攀岩涉及到大量上肢单侧拉和下肢单侧站起动作,要求攀爬者重点进行单侧功能训练,锻炼深层肌肉能力,提高稳定性,比如训练时加入单侧和不稳定面因素;推膝盖转移重心,要求开发髋关节灵活性。
健身多年的@Iris提到攀岩和健身的相互促进:“攀岩对我上肢力量的增长很有帮助,我自己为了提高攀岩的运动表现也会刻意进行针对性训练。”
攀岩馆是健身人的试炼场,检验你是否在岩馆里发现自己的力量或技巧薄弱点,下一次的攀爬也会检验这期间是否有针对性进行了力量加强。
不过,走进攀岩馆之前,无需有太多顾虑。只要准备好适合运动的衣物,墙上自有答案。
文章来源于:精练GymSquare,作者:Yan,编辑:小孟,封面图:精练GymSquare。